发布日期:2025-09-25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9月19日-20日,首个全国科普月特别节目《2025科普中国在行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特别节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通过科普名家访谈、科普情景短剧、科普场景探访等环节,重点宣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实践案例,集中呈现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精彩活动。伟德国际官网
2024年2月7日,秦岭站正式开站。它的诞生凝聚了众多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秦岭站总设计师段猛、副总设计师祝贺,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梁洲瑞等团队成员,在极地环境挑战和复杂工程要求的背景下,成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秦岭站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先进的有机统一。
“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五座考察站,点亮了中国南极考察行动的新坐标。”段猛介绍,该站结合环境特点和功能要求,采用“南十字星”造型设计,通过中央环廊衔接东西两翼,实现各功能区高度集成,既保障了考察人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便捷性,又在极寒、强风和暴雪等极端环境中筑起了安全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在室内设计上,秦岭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选用温暖柔和的色调,缓解极地环境可能带来的视觉与心理压抑;科学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人休息区,兼顾团队交流与个人隐私保护。段猛表示,伟德国际官网设计团队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为考察人员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考察”理念贯穿秦岭站设计、建设全过程。其一,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态,减少各类设施占地面积,实现更集约的土地利用;其二,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钢构件和功能模块在国内加工完成后运往南极现场拼装,减少现场作业量,降低对南极脆弱生态环境的扰动;其三,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优先使用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
秦岭站的建成投用,不仅为我国南极科考提供了有力保障,伟德国际官网其采用的先进建造技术、极端环境适应方案及绿色运营模式,也为后续极地考察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范式。同时,该站在极端环境下的建筑设计、能源供应和人员保障等经验,将为未来深空、伟德国际官网深海等前沿领域的探索和建设提供技术参考与实践支撑。
秦岭站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祝贺介绍,团队曾面临多重考验。首先是人类对于南极环境认知的局限性。南极地区气象、地质和海冰等自然环境复杂多变,需要通过长期观测和科学分析,有了基础数据的支撑,才能科学地推演出能够长期适应极地环境的设计方案。其次是多学科协同难度大。秦岭站作为极端环境下的自维持系统,涉及建筑、交通、能源、水循环、通信、机械等多个专业领域,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让不同领域的专家高效协作,实现各子系统间无缝衔接,是设计阶段的关键。最后是模块化装配精度要求高。秦岭站采用的模块化装配建造方式,对设计精度、材料性能和施工协调提出了极高要求,站内的科研实验、人员住宿、能源供给、物资存放、通信保障等各类模块以及钢结构主体和外围护系统,都必须做到严丝合缝、精准落位,才能确保整个考察站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稳定运行。
除了设计层面的挑战,南极环境的未知性与突发性同样考验着建设团队。2024年1月中下旬,在主体建筑即将全面落成的关键时刻,项目现场突然收到预警,12级飓风正在逼近。而此时,外围护结构的幕墙板安装进度还不足70%,一旦强风来袭,极易对整个幕墙造成严重破坏。“那是真正地与时间赛跑,”祝贺回忆道,“全站105人无一例外,全部投入幕墙板的安装工作。”在飓风来临前的最后窗口期,大家争分夺秒、齐心协力,最终成功完成了所有幕墙板的安装。在他看来,这一刻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南极“探险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科普方面,祝贺认为,科普活动能够拓展公众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受益。从技术手段来看,当前快速发展的VR技术及其他可视化技术,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南极考察站与普通建筑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脆弱环境系统的尊重和低扰动。”梁洲瑞表示,秦岭站采用的集中式形态、轻量化可持续建造技术等,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南极生态环境的敬畏与保护。
面对未来,梁洲瑞指出,极地考察站可能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通过远程操控与自动运行,降低人力依赖,提升科研效率与安全性。“这是我国未来极地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持续探索和努力的目标。”
秦岭站从蓝图变为现实,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坚持与奋进。他们面对极端环境与技术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协同攻坚、创新求变,正是科学家精神在南极这片纯净大陆上的生动绽放。这种精神,将持续激励更多科研与科普工作者在探索未知、传播知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国家科技进步与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注入持久而温暖的力量。